为什么弹钢琴的人气质好
钢琴为何被称为“乐器之王”?
钢琴为何被称为“乐器之王”?
其实世界上的乐器无论中外,无论庞大还是简陋都各具一色。由于人们的生活都需要和离不开音乐,所以,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的音乐。各民族的特色乐器都来自就地取材,並在此基础上对乐器不断加于改进、变換、提高、借鉴而完善的。改进的是音阶定位,变换的是乐器的材质和外形,提高的是乐器的使用技巧即演奏水平,借鉴的是从其他乐器中的方便美观中取优补劣。
从乐器的演奏方式来说,乐器有弦乐器、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彈奏乐器之分。而其中的不少现代乐器都是在其他乐器中吸取长处,变换方式,改进材质综合而成的。譬如钢琴。
钢琴是吸取西方宗教乐器菅风琴的演奏外形,吸取打击乐的演奏原理,扩充键盘的规模来提升音阶的范围,建立特殊的共鸣箱而形成的!显然,现代的钢琴不可能是某一民族独家独创的原始乐器。
正因为钢琴的体态庞大而移动不便,所以钢琴大都是设置在一个固定场所。一则方便,二则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能提升其演奏的音色效果,譬如说,共呜和声势。
同样,正因为钢琴演奏有那种特殊的要求,并且钢琴与其的配套设置都属价值不菲,所以,钢琴这乐器从一开始就处在富有家庭的特殊室内演奏,渐渐的似乎成为了西方贵族家庭和上流社会的必备之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钢琴己经成为一个西方社会上流人士的身份象征!
既然钢琴己经成为上流社会的身份象征,所以西方音乐家们都乐意在此基础上开拓音乐作品,丰富和适应上流社会生活社交的需要。于是许多世界名曲,歌剧都从钢琴演奏中产生。钢琴整体造型的大器,和它所拥有的曲目繁多就决定了它在乐器中的身份和地位。
当然,我们讲了有关钢琴的特色这么多,其实都是从外在条件来评价它的。但如果从纯音乐角度来评价,以及从其实用性和普及化来评价,那肯定又是另一种结论。
音乐是从人们生活的愉悦中产生的“精神食粮”。她来自生活,丰富了生活。正因为人们生活需要音乐,才会自然而然因势利导地产生了乐器。所以原始的乐器都产自生活用品。打击乐器应该是最先产生的吧!它的节奏激发出人们兴奋的情绪和生理感受,击节点的轻重缓急的变化深深地调动了人的情绪转换和对环境的不同想象,使人们立马产生一种相应的冲动意念。这就是音乐的社会作用!
所以,真正的音乐都产自人们对自然搏斗的激励中,接下去产生在战争中,产生在胜利后,产生在庆功中,产生在安逸中。于是,音乐也从猛烈单调的打击乐中发展出现了表现人们内心细腻情感的弦乐和弹拨乐……
额外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说明一点: 从音乐,纯音乐的角度讲是没有“王”和“卒”之分的。因为她都是为了适应人们情绪享受的需要。从乐器的大小和产生购买价值上来区分也许真能区别出“王”与“卒”来。这没有多大意义。每一种乐器都有她的特色,不能相互替代。钢琴再丰富也弹奏不出弦乐器表现的那种细腻幽默的情感!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自标为“王”是无知和荒谬的。
你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弹琴越来越有气质,而有些人却没有吗?
艺高人胆大!弹琴的气质表现在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与乐曲产生共鸣的完美结合。 如果琴艺不佳曲不娴熟岂敢进行肢体语言的表现,到时动作表现和乐曲脱节将影响手指弹奏“记忆”,大脑断路一片空白也是大有可能。有些钢琴家在演奏时其手指灵活肢体语言木讷,表情呆滯给人一种专注弹琴的紧张感觉,气质美的演奏风度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