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缝的判断方法

混凝土倒板出现裂痕是怎么回事?
混凝土倒板出现裂痕是怎么回事?
1.施工中擅自改变水灰比。
泵送混凝土施工时,为方便施工,擅自加水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或因其他原因增加水灰比,导致混凝土硬化时收缩增大,结构出现长短不一的不规则裂缝。
2、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
如果混凝土搅拌和运输时间过长,会蒸发过多的水分,造成混凝土坍落度过低,引起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3.模板操作不规范
模板不够坚固。浇筑混凝土时,模板因侧压力而变形,产生与模板变形一致的裂缝。施工时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不足,使构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载作用下开裂。
模板支撑密实度不够或支撑刚度不足,浇筑混凝土后支撑不均匀下沉,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
浇筑前模板浇水不够,太干。混凝土浇筑后,由于模板吸水率大而收缩,产生塑性收缩裂缝。
4.施工工艺不合理,管理混乱。
施工过程中,施工机具和材料堆放不受限制;不了解装配式结构的受力特点,随意翻转、吊装、运输、安装;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擅自改变结构施工顺序、改变结构受力的;这些行为会产生裂痕。
当上部约束钢筋被乱踩时,钢筋会被弯折、踩下,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钢筋保护层增厚,导致构件有效高度降低,承载力降低,从而形成垂直于受力钢筋的裂缝。
5、施工速度太快
当混凝土浇注过快时,混凝土的流动性低。硬化前混凝土沉降不足,硬化后沉降过大。浇筑数小时后钢筋上、墙与板的交接处、梁与柱之间容易出现裂缝,即沉降收缩裂缝。
6、没有正确的振动
不密实和不均匀的振动、蜂窝、麻面和空洞是钢筋腐蚀或其他荷载裂缝的起源点。
振捣时间过短,振捣不密实,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或不均匀;时间长了造成脱层,粗骨料沉入底层,细骨料留在上层,强度不均,比下层混凝土干缩更大。水分蒸发后,容易形成塑性收缩裂缝。
7、分段浇筑交接处没有处理好。
混凝土分层或分段浇筑时,接缝处理不好,新老混凝土与施工缝之间容易出现裂缝。比如混凝土分层浇筑时,由于停电、下雨等原因,导致前浇混凝土初凝前不能浇筑后浇混凝土,造成层间水平裂缝。
采用分段现浇时,先浇混凝土的接触面没有凿好、清理干净,新老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小,或后浇混凝土养护不好,导致混凝土收缩、裂缝。
8、压光太光滑
浇筑混凝土后过分抹平压光,会使更多的细骨料浮到混凝土表面,形成高含水量的水泥浆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混凝土在硬化后期收缩明显,即碳化。收缩,开裂。
9、维护方法不正确
强制性规范要求混凝土应覆盖并浇水养护。现在大多不覆盖浇水,不能保证定期湿润,使混凝土初期表面失水过快,水泥因缺乏必要的水化水而急剧收缩。此时混凝土早期强度较低,未能抵抗这种收缩应力而产生裂缝。
如果环境湿度低,空气干燥,温度高,风速大,混凝土的水分蒸发速度很快,混凝土容易收缩开裂。
在夏季和冬季,由于昼夜温差较大,养护不当也容易出现温度裂缝。
10.混凝土的早期冻结
冬季施工如不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混凝土早期受冻,表面出现裂缝,或局部起皮,或脱模后出现空鼓。
地面哪种裂缝属于正常裂缝?
0.05 mm以下的是正常裂纹。混凝土本身是有裂缝的,但这种裂缝是肉眼看不到的,宽度一般在0.05 mm以下,这种裂缝是正常的,如果建筑不超过荷载,不会受到影响。
裂缝的原因如下:
1.原房屋保温层出现裂缝,导致装修后墙体出现裂缝。
2.墙体开槽后修补粉刷不当,导致墙体出现收缩裂缝。
3.抹灰时水泥比例不准确,比例高了容易开裂。
4、墙面腻子配比不当或刮不均匀。
5.乳胶漆和水的比例不合适,这些不规范的操作都会导致墙面开裂。
6、地基土质不好,承载力不够,导致整栋楼出现裂缝。
扩展数据:
墙体裂缝的解决方案;
1.去掉漆膜,用弹性腻子。
如果有小裂缝,可以将开裂的漆膜刮掉,然后用弹性腻子填补裂缝。墙面干燥后,可使用弹性墙面漆进行施工处理。施工时要注意避免在高温或低湿的环境中进行,干燥过快容易产生小裂缝。
2、大面积裂缝处理
如果墙面的裂缝比较宽,面积比较大,就要在铲除后将墙面打毛,类似于贴瓷砖时墙面的打毛处理,然后挂钢丝网,再用弹性腻子粉刮平,粉刷修补。